分類彙整: 舞台設計

讓肯爺與Adele欽點的大勢舞台設計師–Es Devlin

大概是2009年的秋天,我在國家實驗劇場看了一齣舞台劇叫《最美的時刻》,這齣獨角戲的演員是當時台灣劇場界大勢演員魏雋展,除了表演本身非常精彩以外,舞台設計讓我非常的驚豔,三面台的設計,在舞台上立著一個大立方框住演員活動的空間,上空懸吊著另一個較小的立方體,打上燈後的舞台,在視覺上非常震撼,這是我學表演開始第一次這麼仔細研究舞台,之後每次看表演,不管是舞台劇、音樂劇或是演唱會,我開始特別觀察舞台的設計。

兩年前Adele以《Hello》這首歌作為產後復出的大作,那一張專輯巡迴演出的舞台是一位叫Es Devlin舞台設計師的作品,舞台設計非常迎合Adele的風格,造型非常簡約、顏色也非常乾淨,背後一個大大的螢幕投影著Adele輕閉的雙眼。Es非常了解Adele最吸引人的五官就是她迷人的雙眸,那雙眼隨著Adele的歌聲“Hello, It’s me…..”緩緩流出音箱而打開,這是一場讓人非常享受的演唱會,整個體育館的歌迷都與Adele的歌聲融為一體,舞台視覺效果讓整體演出加分,卻又不因過於炫目搶走而歌手風采。

舞台劇設計出身的Es非常懂得融合每位歌手的特質去設計舞台,運用不同的光影變化、投影的輔助。除了Adele之外,Es設計過的舞台還有肯爺(Kanye West)、Beyonce、U2、Miley Cirus的演唱會,從這些作品可以看得出她不只是為了炫技而做出的舞台,而是依照歌手特質、專輯風格及歌詞意境去量身打造每一個舞台。

Es Devlin至今也持續在設計劇場舞台,之前在台灣很轟動的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其中由“BC”班尼狄克康博拜區演的《哈姆雷特》的舞台就是Es的作品,她是一位知道如何打破傳統卻又不失去藝術本質的舞台設計師。除了舞台跟演唱會之外,就如同許多天賦異稟的設計師,Es從2014年開始,跨領域為LV時裝秀設計舞台,Es運用鏡子去製造空間的變換,讓這場服裝秀的舞台看起來像萬花筒一樣華麗,在2012年為倫敦奧運閉幕做設計,讓她更加的享譽國際,Es的設計生涯也在2015年獲頒女王大英大國勳章來到了巔峰。

對許多設計師來說,再怎麼有創意或是顛覆傳統的設計,往往都敵不過最大的設計師「客戶」,但是想讓自己被看見就是一個字「敢」,作為一位設計師,你可以把自己當成朝九晚十的爆肝上班族,或是將自己當作一位藝術家,堅持自己想要帶給世界的不一樣,不時地回想自己踏入設計的初衷,也許會低潮、也許會碰壁,如同Es說的:「沒有光線的指引,你才能發掘萬物的面貌。」,突破的這些困境跟考驗,你才會發現柳暗花明後的海闊天空,這也讓我想到許多做劇場的人都聽過的一句話:「戲劇是朝生暮死的,唯有在現場你才能感受到舞台要帶給你的感動。」,設計的藝術最終就是讓觀眾被感動吧!

Netflix為Es Devlin這位享譽國際的舞台及佈景設計師拍了一部紀錄片,說是紀錄片倒是有點僵化了,這部紀錄片的節奏輕快,導演敘事的手法讓觀者像是在跟設計師聊天一樣,配樂也增添了觀看時的輕鬆氣氛,但也不會過於煽情,42分鐘的影片中使用Es Devlin設計時考慮到的五元素:空間、光線、黑暗、比例、時間去作為段落的切割,節奏掌握的很流暢。除了Es Devlin之外,這系列的紀錄片還有許多在當代非常有影響力的設計師,諸如插畫、鞋、建築、攝影等等,都在Netflix最新上線的《抽象:設計的藝術(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

Photo Credit to: Netflix, EsDevlin.com

 

Under Stars-Yi Sean

Yi Sean

 2293620

Movies X Fashion X Lifestyle 出生在台北、成長在台北,喜歡這個擁擠的城市每一天發生的每一個故事。

學空間構思造道具 入行做舞台設計師

近日香港掀起一股搶飛熱潮,五月天、黃子華、張敬軒的演唱會及talk show,真是一票難求。各大樂迷四處奔波,辛辛苦苦都只是想看一場精彩的演出。在這個重視視覺元素的年代,出色的舞台效果及設計變得愈來愈重要,無論電影、電影,或是商場佈置都需要設計人手。有志入行的人士,可選擇報讀坊間的舞台及佈景設計高級文憑,學習不同舞台的設計技巧,好好裝備自己。

導師要求同學在第一個學年,合力籌辦一齣舞台劇。學製作的《哈姆雷特-我的惡夢》,導演、編劇、演員、道具、佈景等由同學一手包辦。導師要求同學在第一個學年,合力籌辦一齣舞台劇。學製作的《哈姆雷特-我的惡夢》,導演、編劇、演員、道具、佈景等由同學一手包辦。

課程由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計學系的講師Allan任教,Allan表示舞台及佈景設計包括即場的現場表演,例如戶內戶外的演唱會、舞蹈表演;佈景設計則包括電視、電影及舞台劇等的表演空間,「我哋會從戲劇嘅歷史,畀同學認識表演空間嘅轉變,由2千多年前嘅希臘劇《伊底帕斯王》到莎士比亞嘅《王子復仇記》,到現代歐洲及美國嘅戲劇,古時嘅戲劇影響到現時嘅電影及電視劇發展。」

同學卓琳表示砌模型並不容易,「有時畫完幅圖好靚,但要將佢實體化砌出嚟好難,要諗如果backdrop太大要點支撐。」同學卓琳表示砌模型並不容易,「有時畫完幅圖好靚,但要將佢實體化砌出嚟好難,要諗如果backdrop太大要點支撐。」

學製道具

在技術上,課程教授學員不同舞台的設計技巧,Allan說:「同學先學習三維空間嘅設計,懂得比例嘅運用,並學習使用繪圖軟件。另外,同學要製作模型,將自己嘅想法放喺模型入面。同學更要學習製作道具,運用唔同嘅物料,好似水泥、發泡膠,造出各種質感,將物件造舊或者拋光,更有真實感。課程有幾堂教授同學基礎燈光設計,認識唔同向性嘅燈、spotlight點打、打燈角度及冷暖色溫等。」

左為同學卓琳的畢業作品,以故事音樂劇《小安妮》的其中一幕作藍本,設計孤兒院的場景。左為同學卓琳的畢業作品,以故事音樂劇《小安妮》的其中一幕作藍本,設計孤兒院的場景。

不同表演不同場景

Allan表示不同的表演空間各自有不同的舞台佈景設計,「舞蹈演出嘅舞台設計較為簡潔,多數做吊景,較少地面佈置,避免表演者絆腳;舞台劇就較多地面佈置、家具及場景轉換,嚟營造表演嘅氣氛;演唱會就多用到機動嘅設置,根據歌單嘅編排,利用燈光、煙機等舞台效果嚟突出歌曲及歌手。另外,電視電影主要喺廠起景,會有一個主景,長時間喺廠拍攝,所以設計者要深入理解劇本,代入角色,更有街景配合,增加臨場感。」

同學每日不斷畫圖,按着真實場地的比例去設計。同學每日不斷畫圖,按着真實場地的比例去設計。

策劃舞台劇

在第一個學期,導師要求全班同學由零開始策劃一場舞台劇,由演員、燈光、場景、道具至服裝,都由同學一手包辦,讓他們了解不同崗位的職責,使未來舞台設計上與不同單位有更好的配合,Allan說:「修畢課程後,同學可選擇繼續升學或就業,到production house做見習設計師,或到劇團做freelance設計助手。想從事電視電影業嘅同學,可以由美術指導助理開始,甚至從事藝術行政嘅工作,起薪點約$12,000至$15,000起。」

好的舞台設計師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作者:金圣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50957/answer/5690506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這個問題看到很久,覺得知乎裡做舞美的人似乎不多,一直沒有看到人來回答。首先這個問題很大,想了又想也不能確定是不是可以答的到位。舞台設計方面的書籍市面上比較少,對於大眾來說也是個不太了解的行業。我當年考中戲的舞台設計是受一位老師的影響,現在在美國讀的還是這個專業的研究生。從大一開始就做助理,大三自己設計了第一個小劇場,今年有幸和一位百老彙的導演合作在匹茲堡完成了人生第一個大戲,這些年的學習和設計的經驗也許對你的問題會有點幫助吧。圖片涉及到版權問題所以大部分用我自己的比較方便。

第一我想是對戲劇的熱愛,一個好的舞台設計是在用視覺、空間幫助導演和演員“說話”。不能配合演員或者搶戲在我看來都不算一個好的設計。那麼對於一個劇本投入感情就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劇本讀不懂,對於作者,時代背景,現今復排的意義等等都沒有辦法理解,那麼我想能夠做出好設計的可能真心是微乎其微。面對繁雜的背景資料和國內欠缺dramatic的幫助的情況下,自己有足夠的熱情或者說責任感,去了解完成一部戲的設計所需要的知識,其實工程量是不小的。那麼這個時候你是否喜歡這部戲,能否產生共鳴就很重要。我想熱愛戲劇才能投入真實情感,不是只有演員有入不了戲出不不了戲的情況,我每做一個戲在那個時間段裡情緒都會有很大變化。

去年做設計時的視覺方面資料,你看到了Research1那就說明還有2345678 第二是溝通能力。舞台設計在舞台劇中是整個團隊中和導演一樣需要和各個部門溝通的人。要和導演溝通整部戲的大框架,要和服裝、燈光一起完成設計,要和製作、畫景、道具把一切模型變成真實,彩排中還好和導演、演員討論景和道具的實用性問題。這期間的狀況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發生不了的。所以良好的溝通能力在這里至關重要。(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舞美成了系主任、院長、團長等等的原因吧~)

除了上述比較抽象的能力,我再說說創作時所需的功底問題。大部分舞台設計還是有一定的繪畫能力的,並非是要像蘇聯的設計師一樣各個都是油畫好手,但是對於景物,建築,色彩是還是要有一定表達能力。不過畫成什麼樣是個人愛好和風格問題,可以是很寫實也可能很抽象。設計圖可能只是一片片顏色或者是各種雜誌剪貼而成。只要能表達出想法,繪畫,拼貼,PS都是手段而已。

《獅子王》的設計圖、模型和製作過程。 除此之外舞台設計師都會有一定的模型製作能力,模型和繪畫一樣是一種輔助性的手段,不求精良但求達意。而且模型也是和導演溝通的最佳方式,很多導演並不像舞美一樣具備看圖說話,看二維想三維的能力。所以模型是和導演一起擺弄設計的主要工具,請帶好紙、筆、剪刀,502。隨時準備動手改造模型,不要心疼你的模型,久了就適應了…….雖然我現在還是有剪自己孩子的感覺吧…….

設計師Bob Crowley的工作照,請看背後的眾多設計圖和麵前的模型們。

我大二時候做的《野鴨》模型照片

去年設計的《三姐妹》第一幕模型

《三姐妹》第四幕模型好,設計定稿了,他現在畢竟還是個模型或者草圖,要看你有沒有能力把他放大到真實尺寸搬上舞台。這時CAD就起作用了(當然有人還是喜歡手繪製作圖,我認為這個年代手繪的話已經不是製作圖了,是藝術品)。如果在出圖過程中你沒有認真的查資料豐富細節,沒有一遍一遍的跑工廠討論技術問題並且監工(歐美的話基本不用監工),沒有和繪景一起挑色、試方法。那麼能夠6、70%呈現你的設計就我認為已經算是萬幸了,所以重任才剛剛開始。關於劇場製作圖方面< Drafting for the Theatre>是本非常好的書。在此期間一般排練已經開始,那麼這個時候就要頻繁的出現在排練現場,看看導演的詮釋和演員對於景、道具的運用是不是可以激發你新的靈感,或者之前的設計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一般這時是你最後能反悔的機會啦。

上兩張我畫的製作圖吧:

《三姐妹》第一幕平面圖

《三姐妹》其中一面牆的製作圖

《三姐妹》畫景ing

排練中如果上述完成都好那麼裝台就要開始了,這可能是激動人心的時刻也可能是你想找個地縫鑽進去的時候。裝台後對於舞台設計來說就是無限的瑣事,你會發現景很多地方需要微調,道具也許和服裝顏色不和,這裡太空那裡太滿。導演和演員會有各式各樣的要求,新想法甚至不滿。如何藝術的換景也會是你和導演的大問題。直到開幕前一刻你都不會閒下來的。

《三姐妹》裝台,還好一直以來我的裝台時刻都是激動人心~

第一幕裝台完成效果一切準備就緒那就等著Opening night、觀眾見面會和慶功酒會的完美時刻吧~上述是作為一個舞台設計基本的設計和實現過程,我也偶爾挑戰挑戰燈光和服裝設計,不過這些和舞台設計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總體來說作為一個戲劇從業者,戲劇各種史各種理論是要讀的,知乎有這類回答,看大家比較多推薦的是《演員的自我修養》和《空的空間》。比較影響我自己的還有< Brecht on Theatre> , <Devising Theatre> ,<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Design>。章抗美老師翻譯的《當代舞台設計》也是一本了解舞台美術著名設計師的佳作。如果你想了解一些製作過程可以看看<How Does the Show go on>。各位大師們其實也都有自己的書,在亞馬遜上一般都能買到。再推薦下<Chance>這本雜誌, 基本上快一年才出一本,目前應該出了五本。是美國一群設計師自己搞的雜誌。今年去布拉格PQ展還巧遇了雜誌的總編輯,聊聊才發現是我導師的好朋友,就幫忙宣傳宣傳帥大叔的雜誌吧。

最後作為一個設計師要涉獵廣泛,宗教、哲學、建築、藝術、家具、廣告、時事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靈感或者對日後的設計有所幫助。關注發生過和正在發生的一切才能更好的創造未來。

劇場表演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舞台設計家王孟超:這是一門辛苦的「手工業」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5768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王孟超擁有多年舞台設計經驗,無論是跟大師或年輕輩導演合作,他往往能和對方一起「從零開始」建構、討論視覺。而且他習慣採取「換位思考」,亦即站在導演、編劇或演員的角度,一邊讀劇本、一邊想像台上演到哪個橋段應如何呈現。

文:吳靖

*本文為《CITYZINE城市誌》專題「設計,打開對生活場域的各種想像」系列文章

各界引頸期盼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原訂於今年竣工開張,但審慎起見,為避免步上臺中國家歌劇院和故宮南院匆促開幕的後塵,很可能延至明年才正式啟用。在現任總舵主王孟超的運籌帷幄下,可望為國內劇場界帶來新氣象。

因特殊外觀造型被戲稱為「皮蛋豆腐」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TPAC),由國際建築大師庫哈斯(Rem Koolhaas)等人率領的團隊所設計,共有三個各自獨立的劇場──鏡框式中型劇場(Proscenium Playhouse)、多型式中劇場(Multiform Theatre)及大劇院(Grand Theatre);如遇大型演出需求,還可將後兩者打通、串連成長65公尺、寬18公尺的「超級劇場」(Super Theatre)。

由於諸多後台機械裝置,劇場在運作上比展館更為複雜,加上人才訓練不易,王孟超表示,需待軟硬體都確認執行順暢後,才能正式向社會大眾敞開大門。明年初,中心將安排數檔表演節目進場測試,從裝備運作到動線走向、觀眾反應都將囊括,並根據實測結果作出修正。例如三個劇場在同一週內排滿演出、或是24小時不打烊的開館活動等,藉此檢驗前後台軟硬體是否能全數配合。

身兼工地、營運和節目主任的王孟超,擁有多年豐富的舞台設計經驗,無論是跟「殿堂級」大師或年輕輩導演合作,他都謙虛地說自己「很幸運」,往往能和對方一起「從零開始」建構、討論視覺。而且他習慣採取「換位思考」,亦即站在導演、編劇或演員的角度,一邊讀劇本、一邊想像台上演到哪個橋段應如何呈現,以達到最佳效果,畢竟舞台設計是為了演出服務。

當他把整個腳本瀏覽完畢,胸中也自有一番丘壑。等主創者看了他提出的繪圖初稿,即便原先想法相歧,大部份也能被說服;有時甚至是舞台先行。例如幾米音樂劇《地下鐵》,王孟超看完繪本之際,已經想好舞台設計,該劇導演再根據他的想法去完成劇本的起承轉合。

Photo Credit: 王孟超

但他也提醒,拿到劇本時,要珍惜第一次的閱讀經驗,純粹扮演一個讀者,專心享受故事本身帶來的感動;倘若從一開始就分神在腦海中勾勒草圖,很容易就喪失樂趣,也會因此綁手綁腳,無法恣意在字裡行間馳騁思維。

 

「讀文本很重要,如果可以深刻理解、產生共鳴就更好說服(導演)。」除了事先研究導演風格,王孟超強調需讀出文本的可能意義和空間性,亦即思考可以如何立體化呈現。其次,必須對舞台技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預算範圍內可以怎麼「玩」,又不會囿於舞台技術。

「永遠要多些不可能的挑戰,劇場好玩就在於克服困難。」唯有不斷嘗試磨練、再加上一點求好心切,從業者才會從技術(skill)提升到技藝(craft)層面。有時候戲劇科班出身未必是好事,因為可能會被既有技術限制想像;非科班出身又容易天馬行空、難以落實。

大量閱讀和旅行、對世間萬物永遠保持好奇心,是在這一行恆常進修、站穩腳步的不二法門。藉由自身行動建立第一手經驗,如果是自己無法企及的,至少也能透過他人文字累積間接經驗。避免排斥當下看似跟自身無關的事物,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那段經驗何時會派上用場,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王孟超舉了一個親身實例:有次他和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走在慕尼黑街道上,一側是教堂,另一側是商店,店家臨街的斜面鏡映出了行人身影,旁觀者如他瞧著這畫面便覺有趣。即使當下並未多想,這段經歷後來卻在無意間成了雲門《水月》舞台裝置背景的靈感來源:舞台水灘和仿鏡面背板,折射出舞者悠遊其中的倒影,鏡花水月、如真似幻的氛圍不言而喻。

Photo Credit: 王孟超

王孟超以「渾然天成」形容他心目中的絕佳舞作:「(舞台設計)愈乾淨到一種程度就愈不簡單,因為要在台上維持那樣的純淨、乾淨很難;裝置道具複雜時觀眾不容易發現問題,但簡潔的話只要一點點不對勁,很容易就被觀眾看出來。」貴精不貴多的原則,也如同武林中人過招,花樣百出的儘管炫目,卻沒多久就敗下陣來;反倒是內功深厚、氣運悠長的高手能立於不敗之地。

王孟超早年負笈美國,後來回到台灣投入劇場界迄今,加上不時赴歐取經,他觀察到美國演出偏重寫實,劇場美學被電視劇帶著走,百老匯舞台劇就算拚到視覺極限仍比不上影視。歐洲走形式主義路線,尤以德國為代表,充滿機械式抽象意味,和寫實主義分別處於光譜的兩端。

而台灣目前則傾向非寫實表現,卻未能充分發揮血液裡的文化基因,在他看來殊為可惜。當西方創作者嘗試在文本中摻入東方元素,在深諳中華文化的人看來還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王孟超以繪畫譬喻:「西方油畫是一定要畫滿、表現清楚;東方藝術會留白,有一大半空間是要觀眾用自己的經驗和美學去完成的,從來不會畫到滿。」

在誠實面對作品的前提下,才不會出現「為了東方而東方」的毛病。偏偏這又是近幾年中國文化產業最常犯的錯誤。小從生活物件,大到電影作品,都是把自己包裝成他者,以符合外來客(通常是西方人)的異國風情想像。「大陸舞台劇很多這樣的情形,把東方的東西販售到無上境界。」王孟超認為,這些充其量只能算「商演」,稱不上藝術性。

把目光拉回台灣,現在有愈來愈多嘗試融入高科技與多媒體元素的劇場作品,跨界成了趨勢(嚴格來說,劇場本來就是一門複合藝術,只是近年來興起的「跨界」名詞,彷彿讓它多了件新衣)。這些看起來炫目的視覺效果是「現代手工業」,無法大量複製生產:寫程式運算、精密機械操作、軟硬體需密切配合,在在要花上大把時間和精力。只是劇團在技術和內容上須得取得良好平衡,避免「技術腦充血」,忽略了內容才是作品最重要的成分。

Photo Credit: 王孟超

臺北身為2016年的世界設計之都,推廣的重點概念之一便是「社會設計」:設計不是只在特定場館才看得到,而是自然融入日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作為重點項目之一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在王孟超的想像下,期能打破既有表演規則、傳統被動式的觀賞經驗,而能創造新的演出和觀眾關係,互動性、流動性更強,節目主題也會更貼近當下的社會議題,與你我密切相關。

瘋狂奇想的舞台設計:前中後3步驟,打造創意舞台

30講堂和天作之合合作的專業職人大師開講系列,
首場邀請舞台空間魔法大師──李柏霖老師,帶領大家進入專業職人創意發想的源起,一起認識音樂劇的舞台到底是如何從無到有創作出來!

舞台設計

舞台設計到底跟其他設計工作有何不同之處?相信這是許多人心底曾經冒出的疑問,擁有操控舞台空間魔力的柏霖老師,在一開場就帶大家簡單認識從事舞台設計的幾項步驟。

 

開始動手設計之前:

一、跟導演進行討論

二、認識角色

三、蒐集時空背景資料

開始進行設計前,需要與導演喝個咖啡,好好地聊聊為什麼導演想要做這齣戲以及希望的時空背景為何;接著去認是角色,到底他的年紀多大?從事什麼職業?又或者他的品味嗜好是什麼呢?再來開始進行圖片資料收集,透過網路、圖書館、實地探訪等等不同方式進行時空的研究。

天作之合

 

正式開始舞台設計:

一、空間素描

二、製作模型

三、製圖與舞台技術溝通、開始製作

天作之合

 

開始進入正式設計:

把自己的想法畫出來,與導演繼續進行溝通;有了更確定的討論內容後,就可以製作模型,透過實體模型,可以直接從觀眾的角度去觀看舞台空間;一切定案後,就需要與舞台技術進行溝通,討論製作細節。

 

以《天堂邊緣》這齣音樂劇為例,設定的時空背景是北投區的老公寓,位處頂樓的房子正在進行翻新,因為有影像的部分,所以發展成一個有天窗的室內空間與多媒體結合。接下來就是工廠施工與繪景進劇場搭台,到最後正式在演出中呈現的樣貌。

天作之合

看完了上述的案例,有沒有覺得恍然大悟,原來一齣戲的舞台是這樣誕生出來的呢?

舞台上的所有瘋狂奇想、所有的場景變化,其實都是從認真觀察開始,培養對於人、環境與社會的敏銳度,能為創作注入重要的養分。

https://30plus.30.com.tw/article-content_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