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走向鄉村,運用新理念、新技術助力脫貧攻堅_神桌

※告別頭皮癢!無矽靈洗髮精推薦,買起來囤就對了!

嫩子薑:一般指新鮮帶有嫩芽的姜。薑塊柔嫩,水分多、纖維少,顏色偏白、表皮光滑,辛辣味淡薄。

核心閱讀

一大批既有理想又崇尚實幹的青年人奔赴脫貧攻堅一線,在基層大顯身手。他們用青年人擅長的新理念和新技術,解決一些老大難問題;用活躍的創造,演繹着青春扶貧的故事。那一個個忙碌的青春身影,成為一道亮麗的時代風景

2015年,貴州大學青年教師胡耀奔赴扶貧一線,通過數據採集、激活及應用,精準解決農村貧困戶就業和培訓難題。

同年,還在清華大學熱能系讀大二的劉一鋒決定休學創業,投身高效晶硅太陽能材料的批量製造,致力於光伏扶貧,為老百姓帶來真正的實惠。

2019年10月,胡耀和劉一鋒在領獎台上相遇,他們同時拿到了“中國青年創業獎·脫貧攻堅特別獎”證書。

脫貧攻堅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對當代青年有着強大吸引力。一大批既有理想又崇尚實幹的青年人奔赴脫貧攻堅一線,在基層大顯身手。他們用青年人擅長的新理念和新技術,解決一些老大難問題;用活躍的創造,演繹着青春扶貧的故事。那一個個忙碌的青春身影,成為一道亮麗的時代風景。

手機成為新農具,鄉土“山貨”成了網紅“尖貨”

“我們的水果都是現摘現發貨,保證新鮮,請大家放心!”

點開“巧婦9妹”的短視頻,80后甘有琴正面對鏡頭展示即將打包發貨的柑橘,隨手剝開一個,皮薄多汁、肉質緊實。甘有琴身後,十幾個工人在電商倉庫的流水線上正進行搬果、揀果、分裝、稱重、打包等工序操作。再點開評論,網友留言:“水果清甜好吃,給你點贊!”

廣西欽州市靈山縣是有名的“水果之鄉”,甘有琴的家就在靈山縣三海鎮蘇屋塘村。因在家中排行老九,甘有琴給自己的短視頻賬號取名為“巧婦9妹”。炒菜做飯、田間勞作、撒網捕魚、爬樹摘果……甘有琴經常在短視頻里分享農村生活,也因此積累了大量關注者,具有了不同尋常的“帶貨力”。

2017年9月,甘有琴的“帶貨力”爆發了。“加微信賣了幾天,每天賣1000多斤。微信人數滿了,我就開了個網店。”2018年10月底,甘有琴的網店預售當季水果柑橘,又正值視頻平台推出“邊看邊買”活動,短視頻下方直接鏈接到店鋪,給網店帶來巨大流量,“預售推出一個星期,訂單就增長到9萬多斤,嘗到了‘短視頻+電商’的甜頭!”甘有琴如今擁有超千萬粉絲,視頻點擊量過億,成了“拿得了鋤頭、玩得了直播”的“鄉村網紅”。

手機成為新農具,鄉土“山貨”也成了網紅“尖貨”,甘有琴開始琢磨着幫鄉親們一起脫貧。“以前村民都是熬夜賣水果,白天摘,晚上等批發商來收,從凌晨1點忙到早上6點,兩個多月才能賣完。現在通過短視頻宣傳推廣,一周就能幫大家賣完水果。”甘有琴夫妻倆和大伙兒建起佔地10畝的電商基地,為當地50多個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我們上午摘果,下午就能把水果發往全國各地,村裡的水果都有了銷路!”在她的帶動下,許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開始返鄉承包果園。

去年,“巧婦9妹”團隊共推介銷售農副產品400多萬公斤,產值超過2300萬元。其中僅荔枝就銷售超過35萬公斤,還創下日銷1.75萬公斤的紀錄;靈山縣武利鎮芒果滯銷7.5萬公斤,由甘有琴全部賣光;桂林興安縣蜜橘滯銷,在她的幫助下,直接銷售了6.5萬公斤,間接幫助銷售30多萬公斤。

如今,靈山產業基地遍地開花,村民們種柑橘、植果苗、開網店,日子過得有聲有色。靈山縣目前有电子商務企業400多家,從業人員2000多人,累計實現銷售額超過6.3億元。

搭乘“短視頻+電商”的快車,甘有琴和大山裡的鄉親們找到了自我實現的舞台,也開闢了農產品流通的新模式。“我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农民,希望帶動更多青年返鄉做好農產品,讓大伙兒一起走上致富路。”甘有琴說。

用大數據找到村民需求,匹配就業培訓服務

數據是什麼?

對貴州人和致遠數據服務有限責任公司CEO胡耀來說,數據不是簡單的1和0,而是通過數據能挖掘出農村貧困地區的切實需求,從而為貧困村民提供更精準的幫扶。

創業前,胡耀是貴州大學博士生,主修大數據挖掘及應用,畢業后留校任教。2012年,胡耀的科研團隊與企業合作開發“移動照相館”系統,在政府的支持下,到貴州農村提供一站式社保卡制卡服務,“村民不用跑到縣城,在家門口就能辦好社保卡。”他和他的團隊進村入戶為村民提供數據服務,覆蓋了貴州省61個縣(市),遍布2萬餘個自然村寨,累計服務超1000萬人。

新竹殯葬業與禮儀公司有何區別?

唯有生死,讓我們領悟出生命的可貴,而更加珍惜把握每一分秒。豁達去看待死亡的必然,並預先妥善規劃當那一刻來臨時,才能生末兩相安

在這個過程中,胡耀發現村民有大量的需求未被滿足:就業信息不對稱、培訓后不能有效匹配工作……2015年4月,胡耀創立貴州人和致遠數據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一門心思幫助村民脫貧。”

數據有了,怎麼利用?“貧困戶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技之長,加之用人單位和勞動力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村剩餘勞動力難以消化。”胡耀由此切入,與當地的就業部門合作,用數據打通脫貧“最後一公里”:打造智能就業平台,基於場景化的服務數據形成個人畫像,再基於崗位需求形成崗位畫像,最後通過AI技術實現崗位智能化匹配。運營3年以來,推薦就業崗位超12萬次。

有的貧困戶就業預期高,但缺乏相關工作能力,怎麼辦?胡耀和團隊又開發了培訓人員智能化管理體系,與當地政府和培訓學校合作,通過數據匹配有針對性地為貧困戶提供訂單式崗位培訓。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的嚴敏琴本以為自己和大山裡的村民一樣,下地幹活帶孩子就是她這輩子的宿命,丈夫以前靠打零工維持家庭生計,夫妻倆日子過得清貧。但通過大數據信息匹配,嚴敏琴夫婦參加了護理培訓,並順利成為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護工,生活越過越好。“他們讓我看到了專業技術培訓對貧困村民的改變,也更加堅定了幹事創業的信心。”胡耀說。

關於未來,胡耀想繼續踏實做好農村的就業服務工作,“利用數據不斷服務農村百姓,讓數據產生價值,傳遞更多溫度。”

用新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助力农民增收

利用閑置資源,讓貧困戶坐在家裡就能脫貧?24歲的劉一鋒做到了。

2015年,在清華大學熱能系讀大二的劉一鋒決定休學創業,成立了北京八度陽光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柔性晶硅太陽能材料研發製造。正值脫貧攻堅關鍵期,劉一鋒決定通過清潔能源技術助力精準扶貧。“使用公司自產太陽能電池板,把光伏電站建在老百姓家屋頂,並將售電收入給居民分紅,為貧困戶帶來穩定收入。”

電站建設由企業負責,老百姓只需對太陽能電池板進行簡單的日常護理,擦擦灰、保持清潔即可。以河北承德為例,劉一鋒算了一筆賬:“企業出資1.2萬元,政府補貼1.2萬元,建一個3.24千瓦的光伏扶貧電站,正常運營每戶每年發電5000千瓦時,老百姓能掙2000元,直接打入銀行卡或存摺。”如今,光伏扶貧的業務已覆蓋陝西漢中、河北承德、廣西柳州等多地,幫助千戶百姓成功脫貧。

“我們在當地建有運營維護中心,電站裝有數據採集器、傳感器及通信模塊,每隔5秒鐘將數據傳至線上系統,有異常及時報警,運維人員判斷故障類別後再進行維修。”劉一鋒說,光伏扶貧實惠多,時間長了,自然贏得群眾的信任。

河北承德同樣吸引了返鄉創業的張靜。英國留學歸來、放棄了北京的白領工作,張靜在老家承德興隆縣成立了承德瑞泰食品有限公司。

興隆縣被譽為“中國山楂之鄉”,山楂生產及加工收入占當地农民人均純收入的1/3,張靜深知這口感酸甜的小果子在鄉親們心中的分量。“要想幫老百姓脫貧,山楂產業轉型升級是關鍵。一定要有核心科技作支撐,通過創新工藝,提升山楂的附加值。”

張靜又成立了河北省(承德)山楂產業技術研究院並任院長,聘請許多知名林果專家,建成了一支國內外一流的多學科融合、協同創新的山楂研發團隊。科技平台的搭建,讓山楂從果皮、果肉到果核渾身是寶:山楂果皮富含黃烷醇;果肉是當之無愧的“果漿之王”,可提取膳食纖維;果漿可釀製“山楂紅酒”;就連山楂的種子,都可製成薔薇紅液抗菌液。截至目前,他們參与了20項科研課題,成果轉化4項,開發新產品4個,擁有專利5項。

隨着關鍵技術的突破,山楂產業正發生質的改變,為果農增收、貧困戶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2018年,興隆山楂開秤價格是0.7元一斤,在我們企業的帶動下最終漲到了1.3元一斤,帶動了近4000戶农民增收。”張靜說,通過吸納1400餘戶貧困戶入股,帶動就業及建立扶貧工廠、保護價收購等舉措,企業解決了上百人的就業,累計返還貧困戶股金240餘萬元,分紅達140餘萬元。

編后

在脫貧攻堅中展現青春風采

土生土長的“帶貨網紅”,用大數據提供就業服務的大學教師,用科技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海歸青年……當青年人帶着理想和創意走進古老的土地,青春迸發出奪目的光彩。這些有為青年讓人思考,青年應如何贏得未來?多元社會多樣回答,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用自己敏銳的眼光,發現國家、社會的需求,然後運用自己所學和時代賦能去滿足這些需求,如此才真正走進了大時代,也能贏得自己的未來。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戰場,正是當下社會需求旺盛所在,也是年輕人大展宏圖的舞台。放眼望去,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280多萬名駐村幹部、第一書記中許多都是年輕人,他們正用青春演繹着一個個精彩的扶貧故事;大量外出務工的青年也選擇了返鄉創業,重新發現家鄉的魅力與優勢……涓涓細流正匯成大江大河,涌動成時代的洪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脫貧攻堅是歷史給出的時代考題,解題者怎能少了最能體現時代精神的廣大青年人?我們期待更多青年在脫貧攻堅中,在鄉村振興中,抒寫人生的精彩篇章。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societynews.cn/html/xw/ms/,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桃園佛具店,專營神桌百貨用品批發零售

即使是相同名稱的法器,也因為時代、國家區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製作方法上,有極大的差異。在佛教的工藝美術中,也往往都是以法器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