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戶人家的小康路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習近平

  五百里井岡,蒼蒼莽莽,群峰疊翠。

  這是一座見證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山——

  1927年10月,為了讓窮苦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共產黨在這裏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在這裏點燃星星之火。

  這是一座見證脫貧攻堅偉大勝利的山——

  2017年2月,井岡山市宣布脫貧,成為我國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后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

  井岡山革命老區的左秀髮、王竹生兩個普通家庭的命運也因此發生了轉變。

  上山

  從井岡山茨坪出發,車子在蜿蜒的山路開了一個多小時,才到茅坪鄉神山村。

  左秀髮家位於村口不遠處。那是一棟修葺一新的客家小樓,門頭上掛着“光榮烈屬”字牌,客廳牆上一張精心裝裱過的烈士證明書引人注目。

  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被500多座大大小小的峰巒包圍,只有幾條羊腸小路穿過五大哨口,通往周邊各縣。早年間,左秀髮的爺爺左桂林為躲避戰亂,從湖南逃到黃洋界腳下這個偏遠的小山村。

  窮苦百姓躲到哪都擺脫不了貧困的命運。土地革命前,井岡山地區六成以上土地集中在地主手裡,苛捐雜稅名目繁多。當地傳唱着這樣的歌謠:“種了萬擔糧,农民餓肚腸;織了萬丈布,农民無衣裳;蓋了萬間屋,农民住草房。”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當時山上活動着由一些貧苦农民組成、帶有革命性質的武裝隊伍——馬刀隊。受盡壓迫、生活窮困的左桂林加入了馬刀隊,一同加入的還有他14歲的小兒子左光元。

  山下,中國革命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1927年,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屠刀,共產黨人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一系列暴動和起義。毛澤東引兵井岡,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焚燒田契借據,免除苛捐雜稅,按人口平均分田,左桂林獲得了世世代代夢寐以求的土地。

  儘管已經56歲,左桂林毅然隨馬刀隊一起加入工農革命軍,后編入紅四軍第三十二團,擔任通訊員。在一次次戰鬥中,他捨生忘死、英勇殺敵,只為守護這來之不易的日子。

  1929年,迫於嚴峻的形勢,紅軍主力陸續離開井岡山,左桂林留在山上繼續戰鬥。當年底,國民黨反動派乘機反撲,為保護紅軍彈藥庫、掩護戰友撤退,他壯烈犧牲。

  左桂林犧牲時,小兒子左光元已隨紅四軍轉戰贛南。後來,他在長征途中身負重傷,又回到井岡山。

  左光元回鄉之時,在井岡山下的吉水縣八都鎮竹塘村,王財善一邊給地主打短工、一邊耕種幾畝薄田,拉扯着家裡5個孩子。

  孩子成年後,趕上國民黨抓壯丁,一家人被迫躲進深山老林艱苦度日。

  1945年,逃亡在外的老四媳婦在深山一間茅草屋裡生下一個男嬰,因屋外有一片竹林,於是取名王竹生。孩子出生沒多久,因家裡斷糧,母親不得不狠心斷奶,去鄰村一戶王姓人家做奶娘,每月換回一籮筐稻穀,含辛茹苦撫養孩子。

  1949年,從井岡山出發的那支隊伍,經過20多年的艱苦奮鬥,讓億萬和左桂林、王竹生家一樣的貧苦农民迎來翻身解放。

  新中國成立了,王竹生一家結束了躲躲藏藏的日子,輾轉回到吉水老家。

  1952年,7歲的王竹生進入小學就讀。這在新中國成立前是他們一家人想也不敢想的事。雖說吉水歷史上曾以敦本重教聞名,但就在剛剛解放的1949年,全縣高小畢業生不及千人,文盲佔全縣總人口的90%以上。

  王竹生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家裡也想盡一切辦法,靠賣雞蛋、采草藥湊錢供他一直讀到初中。1961年元旦,竹塘村在吉水中學就讀的6個孩子,相約到照相館拍下一張照片,並在上面寫下幾個字:翻身第一代。

  吃山

  1968年夏天,正在烈日下揮汗如雨修水庫的王竹生接到通知,到村小去當民辦老師。這一年,他23歲,初中畢業后回村務農已經6年。

  王竹生當了老師后,上一天課能計10個工分,這相當於村裡的壯勞力干滿一天的工分。在收成好的年份,10個工分能換來5斤稻穀,是全家一天的口糧。

  王竹生是幸運的。家裡有個老師,一家人臉上都有光。作為少有的文化人,王竹生在村裡備受尊重。誰家孩子起名、上族譜,兄弟分家、鄰里有糾紛,大夥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找王老師討個主意。

  每天,王竹生趕着上課前的工夫,先把菜地澆了。下課後,上山撿來一抱柴火做飯。周末,直接扛起鋤頭和妻子一道下田,從教書先生變回农民。

  山上,條件比山下要差一些。15歲那年,左桂林的孫子左秀髮讀了小學四年級便輟學回家,開始勞作養家糊口。

  山多田少,人均不到5分地,左秀髮再怎麼賣力,也就是勉強填飽肚子。靠山吃山,山裡最多的是竹子。於是,家裡但凡要用點錢,左秀髮便上山砍竹子。

  到了結婚的年紀,左秀髮更是起早貪黑上山砍竹子,一根根扛到山外,湊足聘禮和辦酒席的錢。婚後,家裡的鹽罐快見底了,白天上趟山,連夜把竹子削成竹筷,第二天挑着走兩個多小時山路到山外,一雙筷子能賣兩分錢。

  種稻子、砍竹子、挑擔子,肯定餓不死。但要富起來,難!

  兜里沒錢,原因很簡單——村子的位置太偏。

  出山

  在村民眼裡,王竹生是個文化人,但他始終覺得,自己只是一隻腳站在講台上,另一隻腳還在田裡。為此,他格外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他們邁出自己未邁出的那一步。

  孩子們沒讓他失望,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先後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在村裡轟動一時。

  和王竹生一樣,1996年,二兒子王繼平大學畢業后也走上三尺講台,成為八都中學的一名老師。第二年教師節,王繼平和王竹生同時獲評當地的優秀教師,父子倆同台領獎,成為鄉間一樁美談。

  不同於父親,讀了大學的王繼平徹底走出了大山。

  “知識改變命運”,也成為王氏家族年輕人走出大山的信條。如今全家族年滿18周歲以上有47人,中專以上文化的達74%,有43人在城鎮安居。

  農家染墨,書山有路,一個普通农民家族從此走出大山。

  同樣是出山,左秀髮的兒子左香雲走的是另一條路。

  1996年,京九大動脈從井岡山穿境而過,悠長的汽笛聲打破山間的寧靜。不滿足於像父輩一樣只在山裡刨食,年輕一代把目光投向山外。

  修過摩托車、賣過小商品、進過工廠……對山裡的貧困有多無奈,對山外的世界就有多渴望。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見過世面的左香雲最終憑藉一根竹子,撐桿跳般躍出了大山。

  壁厚、質硬,山裡特有的氣候和土質,孕育出不易發霉、適宜雕刻的優質材料,經巧手加工后運出大山,擺上各地旅遊景點攤位。

  豎刻兩道,畫做竹身,再彎勾幾筆,添上竹恭弘=恭弘=叶 恭弘 恭弘……滾燙的電烙鐵筆頭移動,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躍然竹上,一個個竹筒變成雕刻精美的竹制工藝品。毛竹長滿房前屋后,從小到大,左香雲即便閉着眼睛,也能畫個八九不離十。

  每天忙碌不停,利潤並不高,也就維持小兩口在山外的生活。但左秀髮已經很滿意,孩子沒有像自己一樣窩在山裡。

  一如左香雲,村裡後生們一批批走出大山,全村241名村民,最高峰時僅30餘人常年在村,且多是老弱婦孺。

  山空了,村依舊。

  2015年,神山村被評為省級貧困村,全村54戶人家,有21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患上肺氣腫的左秀髮是其中之一。

  回山

  革命老區的發展,黨中央時刻惦記在心。

  2016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井岡山。一路上,他聽取江西有關工作彙報,詢問革命老區發展情況,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要讓為人民共和國誕生作出重要貢獻的革命老區發展得更好。

  習近平總書記乘車沿着崎嶇山路來到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視察村黨支部,了解村級組織建設和精準扶貧情況。他一邊看規劃、看簿冊、看記錄,一邊詳細詢問。

  總書記走進村民家中,一間一間屋子察看,同鄉親們促膝交談,詢問家裡種了什麼、養了什麼,吃穿住行還有什麼困難和需求。

  在左秀髮家中,總書記對一家人立足本地資源、依靠竹木加工增收脫貧的做法給予肯定,祝他們生產的竹筒暢銷。他指出,扶貧、脫貧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準,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

  看到一家人正在打糍粑,總書記饒有興緻參與打了起來。

  總書記對鄉親們說,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將繼續大力支持老區發展,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幾天後,大年初一,在山外走親戚的左香雲接到父親電話:從廣東來的遊客,不僅在他家門口掄起木槌打了糍粑,還提出想吃頓農家飯。左香雲的妻子用自家過節的土菜備了一桌飯,沒想到遊客大加稱讚。

  在外面闖蕩過的左香雲心思一動:過去靠“鋤把子”只能過窮日子,換上“鍋鏟子”,說不定有另一片天地。

  在門口的石臼旁,左香雲向父親提出,想把事業重心從山外轉回村裡,在山裡困了大半輩子的左秀髮卻有些犯嘀咕:“年輕人回到這山裡真有出路?”

  說干就干,左香雲在門口支起打糍粑的攤子,置辦幾張桌子開起了農家樂。

  村裡也動了起來,原來窄窄的進山路拓寬到5米,還增加了30餘處會車點,旅遊大巴源源不斷開進村裡。

  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旅遊公廁等一系列旅遊基礎設施相繼建成。

  200人、9.8萬人、22萬人、28萬人……遊客一年比一年多。短短几年時間,小小村莊冒出了16家農家樂,80%的村民參與到鄉村旅遊服務之中。如今漫步村莊,到處都是醒目的招牌和店鋪,旅遊成了村民增收的主渠道。

  左香雲兩口子的農家樂,一年少說也能掙個10多萬元。

  看到這人氣越來越旺的村莊,當初不太想讓大兒子回來的左秀髮,打電話給在外務工的小兒子左春仁,讓他回村發展。如今,靠打理家裡的糍粑生意、做些竹木工藝品,小兒子一年也能掙10多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強。

  38人、73人、168人、176人……回來的村民也一年比一年多,揚起一條不斷上升的“返鄉曲線”。村委會常住人口“普查”显示:過去僅有30餘名老弱婦孺留守的村莊,如今在外打工村民已不足30人。

  3000元、11780元、19800元、24000元……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攀升,全村有22戶人家在城裡買了新房,小汽車從7輛增加到了39輛。

  在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井岡山市根據貧困程度深淺,對深度貧困戶標註紅卡,對一般貧困戶標註藍卡,有針對性開展幫扶。作為藍卡戶,左秀髮一家在政府幫扶下成功脫貧。

  2017年2月,井岡山市宣布脫貧。

  回山,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山下,調任吉水縣委組織部工作的王繼平申請回到山區,結對幫扶楓江鎮潭西村的貧困戶劉珍珍一家。

  劉珍珍所在村莊位於贛江沿岸,地勢低洼,水患頻發,以至有“十年九不收”的說法。為此,政府提出在贛江上修建水利樞紐,並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啟動“抬田”工程!把房屋后移到地勢高處,田整體抬高,將可耕作的熟土層撥開,囤放在一邊,墊上從別處挖來的新土后,再把熟土覆蓋其上。

  然而,老百姓根本不相信。

  工作組再三上門,讓劉珍珍明白抬高后的田,耕作層沒有根本改變。

  為進一步打消群眾顧慮,政府提前設置“抬田”試驗區,群眾眼見為實:農田被抬高后第一年,每季水稻畝產量400多斤;第二年平整土地,完善溝渠設施,提高到800多斤;到了第三年,就已經相當於以前熟田的平均水平。

  一步一腳印,協力土變金。劉珍珍家的水田,被整體抬高約兩米,“十年九不收”的水淹田,變成“旱能灌、澇能排”的良田。

  保住了耕地,就保住了生計。兩口子田間辛勤耕作,劉珍珍的兒子被王繼平介紹到縣城工業園區務工,一個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2016年,劉珍珍一家成功脫貧。

  興山

  “在神山,以前神仙都沒辦法,現在活得像神仙。”最近這幾年,村裡的變化遠超出左秀髮的想象。更讓他想不到的是,2018年,大兒子左香雲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從北京回來后,作為神山村黨支部副書記、鄉村旅遊協會會長的左香雲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他把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掛在嘴邊。脫貧后如何繼續推動鄉村振興、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小康,成為他努力的新方向。

  牽頭成立旅遊協會,對外跑市場,對內分配客源,讓村民都有錢賺;

  引進旅遊公司,將村民的房子改造成民宿,讓遊客在村裡停留時間更長;

  邀請規劃設計院編製村莊總體規劃,將神山村和黃洋界、八角樓等井岡山紅色景點串成旅遊精品線路……

  現在,左香雲更忙了,每天在多個角色間切換:旅遊團來參觀,當講解員;遊客要買竹制工藝品、竹筒酒或其他土特產,馬上變身導購員;有客人要在農家樂吃飯,又當服務員;晚上,作為村黨支部副書記開會謀划村裡發展……

  當一個個謀划變成現實,神山村也變身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山下,履任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的王繼平也在為興山而努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從事基層黨建工作的王繼平對帶頭人的作用深有體會。這些年,他一手抓農村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黨建帶頭人、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一手抓創新“黨建+鄉賢參事會”基層治理模式,引導在外打拚的鄉賢投身家鄉建設。

  每年,王繼平和同事都會前往北京、廣州、深圳等地,走訪吉水在外的流動黨支部,動員鄉賢能人為家鄉發展出力。幾年下來,全縣已儲備村級後備力量795人,其中致富能人334人;推選鄉賢3800多名,設立鄉賢參事會280個。

  懷着共同的興山夢,王繼平帶領縣裡村黨支部書記培訓班來到神山村,在這裏他第一次見到了左香雲。

  沿着蜿蜒崎嶇的紅軍小道和乾淨整潔的青石游步道,左香雲陪着王繼平一路走、一路看,現場感受神山村脫貧奔小康的巨變,村裡車來車往、遊人絡繹不絕,穿梭在鱗次櫛比的農家樂、碩果累累的黃桃基地、寬敞明亮的振興學院……

  巍巍井岡山,犹如一座歷史豐碑,見證了他們的來路,見證了他們的相聚,也將繼續見證他們走向更遠的未來。

  來源:《求是》2020/19

  作者:劉健 李興文 侯雪靜 高皓亮 郭強

  作者單位:新華社

  製作:張利英

【編輯:蘇亦瑜】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再生能源資訊網http://www.chinanews.com/,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其他文章推薦】

※讓你的頭皮開始深呼吸,生薑洗髮精試用,體驗過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清潔!

※十大微商人氣排行榜商品,麼尚頭髮保養品推薦,限時索取試用!

※抗油大作戰,麼尚生薑洗髮乳試用,擺托以往的油膩感,用過才知道~

新竹葬儀社推薦,專業協助最終旅程功德圓滿

住宅用火災警報器該怎麼挑選?

※買熱水器前,教你挑選瓦斯熱水器的公升數?

金價查詢,黃金價格換算,高價回收服務

聚甘新